泸沽湖摩梭族音乐舞蹈:甲搓舞 + 山歌,感受原生态艺术刚到泸沽湖的第一个晚上,就被村寨里的篝火吸引了过去。远远听见 “阿哈玛达米” 的呼喊声,走近才见一堆旺火旁,摩梭男女手拉手围成圈,脚步随着笛声起落,那股子原生态的热闹劲儿,比湖景还让人挪不开眼。后来才知道,这就是摩梭人刻在骨子里的艺术 —— 甲搓舞和山歌,藏着 “东方女儿国” 最鲜活的魂。 先说甲搓舞,这可是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呢。摩梭语里 “甲搓” 就是 “为美好的事情而舞蹈” 的意思,听村里的达巴(法师)说,最早是从祭祀、狩猎这些老祖宗的生活里来的,现在 72 种舞曲还留着二十多种。篝火晚会刚开始,穿青布长裙的姑娘和戴毡帽的小伙就先跳了起来,他们五指交叉挽着手臂,围着篝火逆时针转,女子的动作柔得像湖水,男子抬腿却刚劲有力,每一步都踩着笛声的重音。 我跟着加入时闹了不少笑话。本来该右脚先迈,我却左脚抢了步,害得前面的阿姨差点被我带偏。后来才摸清门道,基础舞步是 “前三步,后三步”,四拍前进三小步,第四拍抬脚轻点,再退三步重复,动作不难但得跟上节奏。跳到高潮时音乐突然变快,大家换成 “大跳”,右脚重重落地,左脚赶紧跟上靠拢,整个圈子的脚步 “咚咚” 响,震得地面都发颤。有个叫卓玛的姑娘说,不同的跳法有不同意思,有的是庆丰收,有的是男女传情,刚才那支《竹笛一响脚板痒》,就是喊大家快来跳舞呢。 要是白天在湖边晃,大概率能听见摩梭山歌。有次在草海走婚桥边,就碰到个挎着竹篮的阿姨,随口哼着调子,声音清亮得能穿透湖面。后来问导游才知道,这可不是随便唱唱,摩梭山歌分好多种,有颂歌、情歌,还有劳动时唱的调子,最出名的要数《阿哈巴拉》,传说本来叫 “昨晚的衣裳”,藏着走婚的小秘密。 村里的老人说,以前没有文字,好多故事都是靠山歌传下来的。比如《格姆女神的颂歌》,一问一答唱着:“格姆罗,你头上绕着什么帕子?”“五彩云霞是我头上的帕子”,把对狮子山女神的崇拜全唱进歌里了。我还听过一次男女对唱,小伙在湖这边喊 “金雀银雀在一起”,对岸的姑娘就接 “眼睛说了多少话”,不用翻译都能懂那股子情意,比现代情歌动人多了。可惜现在年轻人会唱老调子的少了,能听见一次真得靠运气。 ** 这些歌舞里藏着摩梭人的生活密码。甲搓舞里有纺麻、耕作的动作,一看就知道是从劳动里磨出来的;山歌里唱 “妈妈是花园,我就是花朵”,把母亲捧得像女神,这跟他们母系家庭的根儿紧紧连在一起。有次在转山节碰到祭祀,大家先唱《母亲的歌》,再跳牛头马面舞,火塘边的老阿妈说,歌舞就是他们的 “史书”,跳着唱着就把祖宗的规矩传下来了。 不过现在的篝火晚会也有点变味,听说以前是少男少女找 “阿夏”(伴侣)的地方,歌词里全是藏不住的爱意,现在成了表演项目,少了点当年的浪漫,但能让更多人看见这门艺术,也算另一种传承吧。我最后一晚跳甲搓舞时,特意盯着前面卓玛的脚步,终于跟上了 “脚打脚舞” 的节奏 —— 她出右脚我出左脚,脚掌轻轻相碰,那一刻笛声、歌声、脚步声混在一起,真像融进了摩梭人的生活里。 离开泸沽湖那天,车开得老远还能听见山上飘来的山歌。那些没规整乐谱的调子,没标准动作的舞步,恰恰是最珍贵的原生态。比起刻意雕琢的表演,这种从骨子里长出来的艺术,才真正能勾住人心,让人想起篝火旁的热闹,想起湖面上的歌声,想起这个把美好都跳进舞、唱进歌里的民族。 |